2012年7月31日 星期二

立體聲的黎明 – 談兩套早期立體聲錄音的The Marriage of Figaro



        我一直認為歌劇錄音(包括藝術歌曲錄音)的重播是LP系統的試金石如何能完整呈現歌劇裡龐大的場面與動態, 以及人聲的厚度與驚人的能量轉折, 著實考驗着一套類比系統甚至到空間的所有環節, 對能量的吞吐與釋放的能力有哪個環節沒處理好, 好的歌劇或是人聲錄音就會很直接殘酷的告訴你, 因為你非得把音量關小, 或是老婆大人吼著告訴你: 吵死人了!….但當你可以一步一步把音量加大, 又可以輕鬆的聆聽聲樂家以接近現場的音量在你面前盡情演唱, 時而又加上管絃樂團的呢喃與咆哮而且Decca Mehta版的Puccini的杜蘭朵公主以及Pavarotti驚人的高音能量也不會讓你奪門而出….說實話, 恭喜你, 因為我認為這是玩罐頭音樂以及音響的最高幻覺之一了.
        所以這幾年來, 隨著我音響調整的進步, 我陸續把之前收藏的歌劇以及藝術歌曲錄音一套一套的拿出來聽, 也把它當成是驗收音響調整的試金石. 也慢慢發現, 雖然Decca的歌劇錄音, Mehta的杜蘭朵公主, 音場與動態之大令人驚嘆EMI, DGPhilips的歌劇錄音其實也各有特色, 不讓Decca於前甚至純以Decca, 我目前聽過最棒的錄音其實不是杜蘭朵, 而是196x年代大Decca/London時代的FFSS錄音其音場之寬深, 動態以及樂器人聲的像真度是目前我聽過最棒的

        不過有點談得遠了, 先回到這次的主題, 令人驚訝的EMI最早期立體聲錄音這套企鵝三星帶花由Vittorio Gui指揮的費加洛婚禮.  Vittorio Gui (1885-1975)這個名字鮮少在台灣被提及在之前我向英國郵購二手唱片時, 偶而會看到這個名字, 也印象深刻因為這位老兄指揮的歌劇錄音一向是天價我後來買到的這套是再版(頁首的原版照片是摘自網路, 我並未得見以及擁有)可是雖然是再版, 它已經讓我訝異非常於這套1955年最早期EMI立體聲錄音的成就甚至EMI的王牌錄音師Christopher Parker還特地在解說的頁尾說明這套立體聲錄音的方式根據Parker的說明, 這套錄音使用的方式是非常少有的Blumlein Stereophony.  只有使用了兩隻完全一樣的Neumann M49, 直接放在Abbey road studio的上方, 一隻對應管絃樂團, 另一支對應歌唱家的舞台這樣看似單點錄音的方式, 卻成就了如此自然, 輕鬆, 像真實一般的管弦樂質感以及人聲的錄音詳細的技術細節非我所長, 我只是好奇為何可以創造如此驚人傳真度的錄音方式卻沒有被繼續採用以及在1955年已經可以達到的錄音成就雖然它不如後期立體聲錄音所能展現的龐大音場, 但它給人的感覺就好像是縮小了比例的精緻模型, 一切又是那樣自然的呈現.

        反觀Decca也同樣在1955年做了早期立體聲的嘗試, 那就是老克萊巴指揮的費加洛婚禮雖然手上的版本是早期大London, 但在傳真度上, 是不如EMI事實上, 195x年最早期的Decca FFSS錄音, 似乎都有些悶, 些許的膨脹與Echo, 同樣的感覺也出現在Krips指揮的唐喬范尼不確定是否是RIAA匹配的問題看來有必要帶這唱片到使用FM Acoustics或是EMT phono的玩家去試一下早期RIAA曲線是否可以改善這樣的現象否則EMI算是贏了一城當然196x年代的FFSS在我的系統下就沒有這樣的問題了.


        雖然Gui版的卡司沒有老克萊巴版那麼強, 但我個人還是非常喜歡, 其輕鬆自然的錄音更加深我推薦它為費加洛婚禮的首選版本當然企鵝三星帶花的推薦也讓你不用懷疑它的詮釋.  Gui比起老克萊巴還算是幸運的, 因為老克萊巴算來算去, 好像在有生之年(1890-1956)只留下了這樣一套立體聲紀錄.  而Gui還有另外一套經典錄音羅西尼的理髮師以後有機會再談.
        前陣子聽到Tullio Serafin(1878-1968)指揮的茶花女, 覺得太美了這些出生在十九世紀的老大師們, 指揮起歌劇就是歌唱性特別強後來做了些google, 才發現貝姆老先生(Karl Bohm, 1894-1981)是最幸運的….因為他大概是出生於十九世紀可是留下最多立體聲歌劇錄音的人了.

2012年7月17日 星期二

Blue Jeans Cables – 藍色牛仔褲訊號線(續)



經過一個星期的running-in, 週末很興奮的插在Bow ZZ-8 CD到前級之間來和原本的老Siltech 4-40作比較….
首先, 換上Cardas RCA頭後的聲音與原裝版本的差距, 果然如預期的往上升了一級.  高音的透明度與亮度都更好了, 也不會像原裝版本那樣, 總讓人覺得高音的延伸就是差了那一段, 有些暗暗的.  配上Cardas頭以後, 整體頻段更完整了, 解析度以及動態都好上不少.  端子的好壞果然差距很大, 只是要講究到何種程度罷了.  四個最基本的Cardas RCA頭只要台幣八百元, BJC裸線(2M x2)正好是門當戶對!
那比起Siltech 4-40?  可惜的是, Siltech純銀線特有的晶瑩(crystal-like)以及凝聚又有厚度的高音還是LC-1 plus所無法表現的. 但在仔細的聆聽下, LC-1 plus在音樂的訊息量以及高音的延伸上, 已經不太讓我感覺到有loss的感覺, 而純銅線更寬深的音場, 以及中低音比較輕鬆的發音方式, 仍然是銅線的優點. 在鋼琴音樂的表現上, 觸鍵的細微變化以及重量感, Siltech 4-40還是深得我心(或許是我聽得比較習慣?), 比較之下, LC-1 plus的高音就來得較為發散以及直接, 而缺少了韻味.
哪一個是染色呢?  
說實話, BJC LC-1追求老老實實的電氣規格, 足夠的屏蔽以及非常低的電容量(12.2 pf/ft; Nordost最頂級的訊號線Odin的規格是19.0 pf/ft!!), 再加上一對不差的RCA, 雖然還不足以威脅高級音響專用的訊號線, 但對於入門者或是聽音樂來說已經是綽綽有餘了. 
目前LC-1 plus仍然持續running-un, 因為以我之前的經驗, 我用的焊錫以及Cardas的銅材好像都需要更長的時間來aging.  在聲音的豐潤度以及高音的硬質感都會改善.  如果有特別的變化, 再行報導.
另外, 我也準備再製作一對使用更好的RCA, 希望能夠調整出更接近Siltech高音質感的LC-1 Plus Plus.  .

2012年7月11日 星期三

Nagra PL-P (二) – Phono section的調整


Nagra最迷人的錶頭
PL-P的內部layout; 這張是我收到這台PL-P時的狀態.  Jumper是原裝的黑色.

       其實如果不聽黑膠唱片, 我會建議你買PL-L, 否則你真的只有用到PL-P三分之一的功能.  不過電池供電加上tape out輸出下的PL-P, 唱起line input到底是否可以和PL-L平起平坐, 一直是我想要知道的問題.
PL-P的唱投放大, MC升壓器後的管子依次是ECC83/ECC81
        先言歸正傳, 談談PL-P的唱投放大的部分.  PL-Pphono部分用了一支ECC83和一支ECC81; MC放大的部分是Nagra自家繞製的升壓器(transformer).  我目前用的管子是Nagra原廠配對的管子, 尤其唱頭放大的ECC83, 原廠號稱是百中挑一的超低噪音管.  其實PL-Pphono非常安靜, 我期間也用過其他牌子的ECC83, 聲音取向先不談, phono的噪音還是靜悄悄, 似乎很難感受到原廠精挑管子的優勢.  或許這就是Nagra堅持用電池供電的原因 (我想另一個可能的原因是, Nagra是直接將它專業Mic放大的電池供電技術直接移植到PL-P; Mic放大的倍數與唱頭是接近的, 只是phono多了RIAA).  但不知道為什麼, Nagra原廠管插上去, 最後總是乖乖地拔下來, 雖然各有優勢, 有的中高音好聽, 有的低音強橫, 但以整體平衡以及活生感來說, 原廠採用的EH金腳管還是我的選擇.  對於ECC81, 我手上沒有其他的管子, 也省下麻煩就原廠EH 金腳ECC81用到底了.
原廠PL-P的整套配對管, 左邊兩隻就是給唱頭放大用
        Nagra MC升壓器的水平如何, 說實話, PL-P買進後就是搭配Decca vdH, 所以MC一直沒有派上用場.  但以phono的效果來說, 比起我之前在用的EAR 834 deluxe, EAR是沒有辦法到PL-P這個級數的(即使我的EAR已經改過).  我猜在MC transformer, EAR 834上用的也應該不會是PL-P的級數.
        Nagra這樣的機器, 基本上我是不會動手做任何修改的.  除了: () PL-P power supplyfuse, 以及() PL-P內部做phono設定用的jumper.
        Fuse的部分, 原廠是用Schurter 1A, 玻璃殼快熔.  我找了許多更高等級(更貴)fuse, Schurter, Littlefuse, Bussmann; 最後以兩種為主, Bussmann 0.8A鍍銀陶瓷殼以及Bussmann 1A陶瓷殼.  目前是用Bussmann 1A陶瓷殼.
        Jumper的部分也試過許多種, 對早年卓上型電腦主機板上用的jumper印象不錯.  不過最後找到有鍍金接點的FCI mini jumper. 
        關於PL-P唱頭放大的部分有以下幾個特色以及重點:
(1)   最奇怪的部分, 也是我不懂Nagra設計的邏輯的是: PL-Pinput selectorphono切到line, PL-P會自動切掉phono管子的供電.  所以如果是在LP/CD間切換做比較時, phono裡頭的管子就會被不斷的on/off.  說實話, 除了省電池的電之外, 我倒也想不出Nagra為何要如此設計.  所以買PL-P的玩家, 就專心聽LP.  另外, 到了用PL-P的玩家家裡, 千萬不要要求人家LP/CD切來切去, 主人是會變臉的.  .
(2)   早期的PL-P是用jumper做不同的MM/MC, 以及阻抗, 電容值的設定.  所以jumper的品質的確會影響音質.  這也是我提到不同jumper的原因.  後期的PL-P以及VPS/BPS就改用小型的切換開關來做選擇, 就沒有jumper可以玩了.
藍色的小長方塊就是FCI jumper

(3)   針對MC頭不同的阻抗匹配, 以及MM頭需要的阻抗以及電容匹配, Nagra的唱頭放大內部都可以做選擇來對應.  MC頭沒有在Nagra PL-P上試過先不談.  MM頭來說, 阻抗能愈高愈好(47k), 有人說Decca最好可以用100k, PL-P沒辦法.  電容值我覺得也是愈高愈好, Decca推薦值是220pf, 我是設在470pf比較好, 會更厚實.  另外一個比較要小心的是, 如果你用的是高輸出的MM, By-pass MC transformer就是一個自然的選擇.  此時你必須小心地將phono input端有兩個jumper必須接地, 否則哼聲大作.  之前這個部分, Nagramanual上寫得並不清楚, 寫信去原廠問, 原廠請台灣代理與我聯絡, 但他們也說不出所以然, 或許是用到PL-P的玩家很少還在用MM頭的吧.  所以我雖然用高輸出的IM(Decca), 但之前不知道input端的jumper如何接地, 為了避免哼聲, 還是無法by-pass MC transformer.  最近試出來input端的jumper應該要如何接才能避免by-pass MC transformer的哼聲.  By-pass後的聲音的確更為通透, 但以我目前系統的平衡來說, 我暫時還是沒有做by-pass的動作.
圖片上方input端子中間有兩個接地jumper的位置

(4)   PL-P提供一個-3dB/30Hzfilter的選擇, 是為了濾掉來自唱盤轉動時的rumble.  之前我對這個filter的看法是, 多一個香爐多一支鬼, 當然是選擇不要用它.  這或許也是一般人對filter的不衛生心態.  但前一陣子在微調聲音, 想想還是試試看filter的差別.  沒想到, 下巴又差點掉下來!  因為filter打開後的聲音好上不少, 聲音更厚實更輕鬆, 動態的釋放也更自然.  這才瞭解到, 之前在filter未開的狀態下, 30Hz以下來自老唱盤(Thorens TD124)rumble訊號, 毫不客氣的灌入我可憐的Cary 805c, 不知不覺得虛耗掉擴大機的能量!  所以各位的phono section如果有類似的filter, 建議比較一下, 畢竟30Hz以下的訊號在一般人的系統是沒有太大意義的.  也可以知道前段LP唱盤的rumble狀態.
PL-P的power supply